“城市大讲堂”第三期 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在汉建言 城市再生,关键在于能否留住在汉大学生

2017-08-29 10:06
admin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城市的规律是什么?武汉如何利用这种规律得以发展?25日,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在我市举办的“城市大讲堂”上,强调武汉正处于城市发展的再生期,发展关键在于能否留住大学生。  
  吴教授的演讲主题为《全球城市规律与武汉未来发展动力》。他认为,城市发展是一个生命过程;在跟踪了214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曲线后,他指出城镇化发展要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个阶段是从农村体力劳动转向城市体力劳动,第二阶段是从城市体力劳动转向城市智力劳动。城市的动力配置决定了能否兴旺的持续发展。
  历史是相似的,我们国家正处于城镇化转折的关键期,面临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大城市病等问题,很多发达国家都曾经经历过。1851年,英国的城镇化达到50%,这一时期伦敦成为雾都,泰晤士河满流域污水,为此英国发布系列城市改革措施,走上法制化城市规划时期;1893年,德国城镇化达到50%,此时德国产品以粗制滥造闻名,莱茵河污染严重,德国因此推出控制引导规划,制定系列德国标准。
  通过对“意澳模式”、“德瑞模式”、“英美模式”的分析,吴教授认为,中国需要将部分的人口安居在农村,而不是一味追求过高的城市化。城市的发展也无法全靠修马路、建房子来实现,必须提高智力劳动水平。
  他指出,武汉处于城市生命周期的再生期,武汉的优势在于“智力超群”。在全球城市的智力大比拼中,武汉的IQ为128分,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这得益于武汉的高校优势。武汉能否顺利转型,在于能否从体力型劳动转向智力型劳动,而关键因素在于留住在汉大学生、留住人才留住人。吴教授称,武汉可以对照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人才政策,凡是别的城市行之有效的优惠措施,都可以拿来借用,相信会引得人才“回巢”。
  对于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的长江新城,吴教授建议要多关注水、风和人的流动,新城要找到新的发展动力,要聚集人气,不需要修过宽的马路,而是注重城市功能的复合多样,增加城市绿量,真正将城市还给人。
  据了解,市委组织部、市重点办、市国土规划局、市科协于2017年4月启动了武汉“城市大讲堂”活动,邀请国内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知名专家,为武汉未来发展建言献策。本期受邀的吴志强先生,是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全球规划教育联盟联席主席。
  
 
  链接——
  吴志强受聘为武汉城市研究网络学术顾问
 
  日前,吴志强先生被武汉城市研究网络聘请为学术顾问,将继续为武汉未来发展出谋划策。据了解,“武汉城市研究网络”是市编展中心联合在汉十六家高校与科研机构基于“关注武汉发展,筑实城市研究”的共同目标和“开放、合作、共享、互赢”意愿,共同发起成立的开放式学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