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发布全国首个智慧社区、智慧家庭建设地方标准 远程浇花煮饭关窗“一键搞定”

2017-10-12 09:26
admin
2017/10/12  来源:长江日报
    今年6月7日,由市质监局指导,由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承担的武汉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经过3年时间的试点创建,以97分通过国家标准委组织的验收评估。据介绍,该项目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市200多个政务部门、16个区、1800个街道、3000多个社区(村)的信息实现了共享融合。
    据悉,该项目应用武汉市地理信息标准化的服务,是通过一些全市性的公共平台,如智慧武汉时空信息云平台、社会管理平台、城管平台等,汇集和融合了我市多个部门信息资源,全面接入视频监控,期限检测、通讯基站、移动终端等海量物联网感知设备,实时掌握全市1.7万个网络中的人口、房屋、企业组织、城市部件、矛盾事件的空间位置和详细信息,并通过“两级平台、五级联动”的网格化工作机制,快速、准确、职能地响应群众需求,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全市职能部门共享数据“智慧武汉”为我市科学决策提供了基础信息支持。“智慧武汉”应用板块集合了人口、气象、用地、视频监控等多种专题。如,将城市人口分布地图与轨道交通规划地图相叠加,便可得到人口密度与交通通达度是否匹配的分析,更好地指导相关部门的精细化管理工作。
    同时,各类生活服务信息都可在该系统中轻松查找,包括房产、加油站、菜市场、医院、学校及风景名胜等。在“菜市场”服务中,集贸市场、生鲜市场和百货超市被明确分类,每一个市场的地理位置、基本介绍和图片信息都可以轻易获取,这类服务将为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
    据介绍,武汉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标准体系设计了273项具体标准,应用这些标准规范,对各类数据进行有效融合比对,分析出不符合领取低保、不符合享受精准扶贫、不符合困难职工帮扶条件的人群,为我市每年节约各类福利资金近800万元。
    “协助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起草和修改158项企业标准。”据该项目技术咨询指导单位武汉市标准化院标准研究应用中心副主任、标准化工程师曾伟介绍,武汉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自2014年4月立项以来,武汉市标准院通过帮助该中心建立地理标准体系、收集并制定体系内相关国家、地方、行业和企业标准、协助该中心开展相关标准的宣贯实施,服务该示范点的创建工作。去年9月,该中心以88.9分通过试点中期评估,为确保该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该院专程组织专家对该中心改进标准实施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最终试点超过预期成效,以97分通过验收。
    国家标准委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试点项目示范效应显著,促进了产品升级换代,带动了行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为全国多个城市研发了地理信息公共应用平台,形成了地理信息标准化应用的“武汉模式”,树立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品牌,是地理信息标准化的一面旗帜。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基础软件平台核心提供商——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介绍,该平台是“地理信息”成果的一项实际应用。该企业主导编制的《地理信息影像与格网数据的内容模型及编码规则第一部分:内容模型》是我国地理信息领域首个自主提出立项并通过审查的国际标准,是我国参与地理信息国际标准化活动以来取得的又一次实质性突破,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地理信息产业领域的地位。该标准经34个成员国表决并通过全体会议审查后一致认为,“该国际标准填补了影像与格网数据内容模型及编码在地理信息应用标准中的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除此之外,该企业还先后参与制定了《地理信息万维网地图服务接口》、《地理信息定位服务》等多项国家标准。
    “通过参与制定地理信息领域的相关技术标准,一方面进一步规范了行业技术生产,保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企业自身产品的适用性,提升了企业在行业中的话语权。” 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更多的地理信息优势技术推向国际,掌握相关技术主动权,以武汉地理信息标准“走出去”带动产品、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为推动中国由测绘大国向测绘强国迈进提供强有力的标准支撑。
    2016年11月16日,在经信、质监、住建等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武汉光谷数字家庭研究院有限公司组织行业内相关企事业单位编写的《智慧社区智慧家庭设施设备通用规范》发布,这也是全国首个智慧社区及家庭建设地方标准。
    今年8月30日,《智慧社区智慧家庭业务接入管理通用规范》通过评审并已报批。目前,我市已发布和在研7项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庭建设标准。
    智慧家庭智慧社区到底是怎样的情景?可远程浇花、煮饭、关窗“一键搞定”。出门可以不带钥匙,凭指纹和人脸即可开锁,通过手机进行远程监控,在手机上轻轻一点,灯、电视、空调等电器一一开启,回家热水就已经烧好、空调或暖气温度已经调好、饭也已经自动煮熟,下雨也会自动关窗户,还能随时监控家里的情况,以及老人在家活动状况。智慧社区建设则以社区居民为服务核心,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的社区,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的社区生活环境,进而加快和谐社区建设,推动区域社会进步。
    武汉光谷数字家庭研究院院长蔡庆华介绍,智慧社区智慧家庭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集物业综合管理、街道电子政务服务、小区智能系统管理、智能楼宇、智能家居、家庭服务、家庭护理、智慧医疗、智慧教育、个人健康、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通过建设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认证、安全等平台和示范工程,构建社区发展的智慧环境,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社区形态;利用物联网感应、自动控制等技术,将家庭设备智能控制、家庭环境感知、家人健康感知、家居安全感知以及信息交流、消费服务等家居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健康、安全、舒适、低碳、便捷的个性化家居生活。
    标准化和政府推动是实现智慧社区智慧家庭规模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按照标准入手、联合推进的整体要求,经信、质监、住建部门联合行动,组织相关企业积极投入智慧社区智慧家庭的地方标准编制和产品产业化。为适应加快推进“智慧湖北”建设的需要,市质监局批复成立了“武汉市数字家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武汉东湖开发区成立了“中国·武汉光谷数字家庭标准联盟”。
    《智慧社区智慧家庭设施设备通用规范》规定了智慧社区智慧家庭设施设备的分类及编码、室内基础系统、入户设施设备和接口规范、智慧社区设施设备的基本要求。标准的具体内容包括养老和健康监测设备、家庭医疗护理设施、家庭空气处理系统、家庭水处理系统、其他家庭用设施设备和可穿戴、手持设备等;包括智慧社区设施设备,如业务节点、社区基础设施等。
    《智慧社区智慧家庭业务接入管理通用规范》规定了接入业务的分类及编码、业务接入管理系统的组成和基本要求、业务系统接入的基本要求。标准的具体内容包括家庭教育类业务、小区基本业务和智能家居服务、环境环保服务、智慧旅游类服务、视听娱乐类业务等。
    该标准主编单位武汉光谷数字家庭研究院已搭建了湖北省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标准化示范展示体验中心,是集标准化系统和产品展示体验、智慧社区应用示范市场推广、开发商和企业对接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
    据介绍,对近期发展和未来展望,智慧社区智慧家庭系统集成,基于标准起草、集成技术领先的优势,在全省智慧城市示范城市建设200个示范小区(20-30万户家庭),突破发展一批智慧家庭系统的共性技术,形成1000亿元的智慧社区智慧家庭的产业规模。智慧产品(系统)研发生产,在智慧社区的建设、产品(系统)提供、智慧业务接入等相关产业链形成核心技术、产品和关键盈利点,形成规模生产能力时投入智能产品芯片的研发,实现软件硬化,以低成本的智能产品进行普及推广。
    标准让城市更智慧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武汉标准”填补国际空白
    200多个政务部门实现信息共享融合
    当前,武汉正成为中部地区运用标准助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领头羊”。在提升城市管理质量水平上,正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我市在多个领域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推动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促进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全面建设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监管,大幅度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民生服务质量,形成自己的特色。
    统筹规划新型智慧城市标准总体布局
    武汉智慧交通管理步入智能时代
    统筹规划新型智慧城市标准总体布局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东南大学物联网交通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冉斌曾表示,“智慧交通主要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大范围、大区域内实现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它最终的目的是让人、车、路三者合一,实现协同的效应——提高交通运输效率、能源利用效率以及保障安全。”
    近年来,武汉市交管部门积极筹划智慧交通标准体系规划工作,探索通过智慧交通标准体系引导智慧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在本质上就是体现在数据的融合、开放、共享和条块业务真正的大跨度、大范围的协同和整合。智慧城市建设要以数据集中和开放共享为基本途径,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智慧,从而进一步实现便民惠民、精准治理、产业发展、安全运行等目标。” 武汉市交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智慧交通建设既符合智慧城市统筹设计的发展战略,同时又兼具武汉城市特色。其具体做法是在充分应用布局“四大平台”的基础上,运用智慧交通“五智”(智慧监管、智慧出行、智慧应急、智慧政务、智慧警营),创新交通管理“五治”(治危、治堵、治乱、治难、治庸)机制,力促武汉交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智慧监管,打造“治危”新体系。加强人、车、路、企业、环境等交通要素全方位交通监测,将卡口、电警、视频、电子围栏、网络围栏、人像抓拍机等设备获取的海量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并通过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实时监测,第一时间预警监测城市渍水、道路塌陷、气象灾害、雾霾环境、交通事故及突发事件,主动预警、智能研判各类交通安全及公共安全事件。建立交通安全事前预测、事中监控、事后评价体系,运用大数据分析,开展风险预测预警、监督源头管理、指导精准打击、事故深度调查、推进协调共治、安防理论研究六项工作职能,积极预防和压降道路交通事故。
    智慧出行,构建“治堵”新模式。整合公共数据、行业数据、部门数据,全国首创基于互联网的智能交通诱导系统。通过网络、手机APP、路面LED诱导屏等多渠道实时发布,实现了全路网覆盖,且准确率达到98%。搭建全市静态交通综合管控平台,共接入全市1800余家停车场。线上通过“易行江城”、高德地图等APP,线下增设310处诱导屏和诱导牌,实现“行车停车双诱导,路内路外都方便”。大力推进“路网年、绿道年、停车场年”建设,开展盲肠清淤、泊位清占、僵尸车清走、违法车辆清零等“四清行动”,精细化组织全市交通,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智慧应急,建立“治乱”新机制。在指挥调度上,及时推送至一线民警PDA、数字电台和车载移动终端;在勤务落实上,全程进行评估和监管。同时建立完善多元化快反机制,组建近千人的汉警快骑机动队、200台车的交通应急救援车辆和300人的警保联动快反队等三支快反单元,屯警街头,线上调度,做到一图展示、一键调度、一呼百应。运用“车控网+”平台,大数据分析机动车违停、电动车、渣土车等违法突出的路段,开展精准查缉。实行卡口勤务,对涉牌类交通违法实时预警,推送至附近民警查缉。实现对机动车乱停“七必拖”,对电动车乱行“七必查”,对渣土车乱闯“七必扣”,对面包车乱载“七必控”。
    智慧政务,探索“治难”新路径。认真梳理交管政务服务事项,减少环节、下放权限、线上办理、多方引导,将80项业务从窗口搬到网上,逐渐实现线上办理是常态,线下办理是例外。市民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办理补领换证、违法处理、驾考预约、车检预约、事故快撤快赔、快速救援、挪车服务等。目前,上线率达到80%、线上率70%、群众满意率达到95.6%。主动作为,会同交通、城管部门,将50万辆共享单车和4000辆共享汽车后台数据接入智慧监管平台,打击破坏共享单车的违法行为,充分评估各类“共享交通”的负外部性影响,倡导绿色出行、低碳出行。
    智慧警营,形成“治庸”新常态。广泛搜集民情、民意,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建立交管战线“警民恳谈日”制度,广泛收集“两代表一委员”和出租、公交、专业运输单位负责人的建议和意见。将4513部数字电台、4305部PDA、237部酒精测试仪、2651台执法记录仪等移动执法终端数据进行关联、比对,实现了执法情况实时可见、执法数据实时上传、执法异常实时报警,执勤执法过程全程可追溯,形成了民警执法闭环管理机制。
    “加快构建科学、系统、开放、可操作的智慧交通标准体系,也将为地理信息产业、智慧交通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供技术标准支持。”武汉市标准化院标准研究应用中心副主任黄勇表示,整合技术资源,加快我市智慧交通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制定,构建具有武汉交通特色位置服务和智慧交通标准体系,既是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建设的迫切需求,也是开展与周边地区交通运输合作的重要保障。
    武汉市质监局相关责任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结合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需求和现实挑战,统筹规划标准的总体布局,并重点推动评价指标、分级分类等基础性标准,信息服务、互联互通、管理机制等关键环节标准的立项和研制,同时加快构建智慧交通大数据建设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