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 构建优质高效城市空间格局 规划建设国际亮点城市

2017-10-17 11:45
admin
2017/10/17  来源:长江日报


 夜幕下的长江主轴,灯光璀璨

  1
  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近年来,市国土规划局抓紧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规编制工作,以充分发挥总规的战略引领、刚性约束、多规融合三大作用。
  组织开展“11+22”重大和支撑专项研究,强化总规战略引领作用。在《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围绕面向2030年的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对策及重点,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开展11个重大战略专题研究,主要涉及武汉在国家的战略定位、城市规模、区域协调、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及总体城市设计等。同时,组织本市研究团队,针对现行总规实施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和工作短板,推进了城市中心体系、镇村发展、科教优势发挥、城市更新、社区生活圈、地下空间和城市风环境等22个支撑专项研究。在此基础上,初步完成总体规划大纲,通过了市政府组织的全国专家会审查,并得到住建部相关领导的高度肯定。
  2
  长江主轴概念规划发布
  5月4日,长江主轴概念规划发布,明确了长江主轴五轴一体、五个空间层次、五个时间节点“三个五”的规划框架。即:功能上集“交通轴、经济轴、文化轴、生态轴、景观轴”“五轴一体”,空间上依照“长江水体—桥梁、码头与滩涂—江滩公园—堤防及道路—沿岸建筑”五个层次进行优化提升,时序上遵循“一年打基础、两年出样板、三年初见效、五年成规模、十年基本建成”五个节点。
  3
  长江新城总体规划方案开展国际征集
  7月17日,长江新城起步区选址正式公布。在广泛向社会各界征求长江新城选址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选取了全市12个备选点进行全面考察和逐一比选,邀请各领域专家进行系统研究论证,最终确定了谌家矶-武湖地区的起步区范围,约30到5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500平方公里。9月28日,长江新城总体规划发布了国际征集公告,长江新城规划建设迈入新征程。
  4
  东湖绿心前期规划研究启动
  按照“生态化”大武汉要求,采取“1+N”的工作模式,制定东湖绿心整体工作方案,并推进《武汉“东湖城市生态绿心” 概念规划》《东湖湖景天际线控制规划》《东湖港、沙湖港“两湖双港”生态修复方案》等规划编制,全面支撑了“世界级城中湖,世界级城市生态绿心”的建设。
  5
  行政审批总时间压缩50%以上
  今年起,市国土规划局全面启动了“作风建设年”和“行政审批改革年”相关工作,围绕“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目标,推出了一系列惠民便民措施,最大限度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体验。
  为审批提速,市国土规划局完善“1+N+1”行政服务体系,国土规划审批事项一律按规定入驻市、区两级政务中心,落实集中审批。目前,全局仅行政许可就由原来的27项精简至11项,审批总时间压缩50%以上。
  6
  荣获国际规划界最高奖
    由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组织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联合伍德佳帕塔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共同完成的《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获得2016年“规划卓越奖”。该奖项是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颁发给各城市、地区或机构的最高荣誉,也是世界城市规划领域的最高奖项。
    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对该规划给予高度认可,表示“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中国城市更新与转型的进程中,该规划对中国城市的旧城改造,制定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其在规划思想和方法论上的创新,对中国其他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中的城市,具有广泛的示范效应”。
  7
  东湖绿道项目名扬海外
  2016年,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采取“专家领衔、公众参与、设计联盟”的工作方式,遵循“生态自然、安全舒适、开放便利”的设计原则,高标准完成了东湖绿道系统规划。
  东湖绿道项目标志着武汉从城市快速建设向全面改善公共空间的转型,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2016年10月,东湖绿道项目作为国内首例入选联合国人居署“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同时举办了“汉马”、环东湖自行车赛等国际赛事及民间组织各类活动500余场。
  8
  首次走出国门参与规划援建
  今年9月3日,联合国人居署邀请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与武汉市规划研究院组成联合团队,参与尼泊尔灾后重建项目。该中心将为尼泊尔必都编制《必都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5)》。这是武汉规划机构首次走出国门做城市规划,也是联合国人居署首次邀请中国规划机构参与援建项目。
  联合国人居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张振山介绍,联合国人居署是首次邀请国内城市走出国门参与援建项目。选择武汉规划团队,是因为近年来武汉规划领域在国际舞台上表现突出。
  9
  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
  2012年,我市出台《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市人民政府第224号令);2013年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实施的决定》;2016年10月1日,《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我市实现了对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制度化管理。
    在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全域郊野公园体系规划,促进武汉市生态优势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之一。
  10
  全国首创“众规武汉”平台
  过去,城市规划主要参与者是政府部门和规划专家,社会公众往往很少参与规划,为了使城市规划工作更多的体现公众意愿,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和开放,市国土规划局在全国首创了筹集专业智慧,以及市民意见表达的互联网互动平台——“众规武汉”公众规划平台。
    2015年,众规武汉上线以来,市国土规划局先后开展了环东湖路绿道实施规划、发现你身边的停车场、紫阳片改造等项目,市民可通过平台参与规划策划、绘制规划方案、提出规划建议、参与投票,使城市规划尽可能地体现和表达公众的意志,让城市成为大家的城市。

发挥国土规划职能作用 全力服务“三化”大武汉建设发展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 局长 盛洪涛

  近年来,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国土规划的引领、保障、调控和服务职能,改革创新、砥砺奋进,促进大武汉赶超发展。
  谋划顶层设计,规划引领“三化”大武汉建设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按照“百年规划”思想,在全国率先开展2049年远景发展战略研究,邀请徐匡迪、周济等30余位院士专家为武汉出谋划策,确定武汉到本世纪中叶的国际化目标、城市发展定位。规划建设世界级地铁城市,至2021年全市轨道交通线网总规模将达到400公里,2049年将达到1100公里。
  展望未来,按照“历史城市、当代城市、未来城市”的发展要求,我局将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和“三化”大武汉建设,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构建优质高效的城市空间格局,规划建设国际亮点城市。规划建设长江文明之心,打造世界级城市历史文化展示区。
  注重品质提升,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亮点区块
  亮点区块是武汉市提升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城市品质、城市竞争力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局编制了城市品质提升的系列规划。《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获得第52届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国际学界最高奖——规划卓越奖。《东湖绿道规划》得到联合国人居署认可,东湖绿道入选“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
  展望未来,按照“历史城市、当代城市、未来城市”的发展要求,我局正在规划建设“长江新城”,打造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规划优化武汉长江主轴,打造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规划建设东湖城市生态绿心,打造世界级城中湖典范。规划建设长江文明之心,打造世界级城市历史文化展示区。
  加强生态保护,促进城市的绿色发展
  大力推进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实施和法制化建设。完成《武汉市全域生态框架保护规划》编制,实现了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市域全覆盖。我市制定国内首个针对基本生态控制线管控的地方性法规——《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条例》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施行,在推进依法治市、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2002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6.2亿元,建成高产、稳产基本农田88万亩,有力地促进了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展望未来,我局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一步优化升级“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的城市生态格局,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大力推进土地整治+郊野公园建设,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坚持节约集约,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传统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投入换取经济发展增速的模式将难以为继。近年来,我局转变国土资源管理方式,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全国首创行政区级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与发展规划工作,建立了涵盖市、行政区、建设项目三级的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2014年,武汉市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在全国30个重点城市位居第4,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
  “十二五”期间,全市地耗规模比下降41%,超额完成29%的控制目标。2016年,江汉、东西湖等2个区获评“第三届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
  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国土规划服务发展能力
  改革是创新发展的动力。2012年以来,我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权力清单上的31大类事项全部纳入市民之家窗口办理,实行经办人—处(科)室负责人—首席代表“三步出件”制度,推行“立等可取”、“一天出件”、“全网上审批”等一系列服务举措,市政务服务中心将我局举措批转全市各单位参照执行。
  2013-2016年,国土规划驻市民之家窗口在综合考评中连续四年蝉联全市第一。当前,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我局将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力,建设阳光高效、守信践诺的服务型机关。

老居民分享 中山大道复兴福利


市民在东湖绿道上骑行


东湖绿心规划效果图


中山大道夜景

  根据《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随着中山大道改造工程的推进,其沿线32个社区将采取整治提升与更新开发的措施。规划将着重改善历史街区的居住环境,重点关注沿街里份住区的环境提升与设施完善,创造条件最大限度留住原有居民。
  81岁的老先生吴水清,已在花楼水塔街的贯中里生活了56年。他的居所是一并排开的二层楼砖木结构房屋,修建于1927年,至今保存完好。上世纪60年代,吴先生随原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来汉,在贯中里住下。半个多世纪里,两儿两女相继出生,如今吴家已四世同堂,小儿子一家和吴水清夫妻俩一直住在贯中里,其乐融融。吴水清说,家里冬暖夏凉,房间隔音效果好,出门热闹,生活方便。最初听说中山大道要改建时,他很担心要搬家,“好在政府给我们吃了定心丸,我和老伴能在这里踏踏实实安享晚年”。
  住在花楼水塔街永康里的黄望香老人已70岁,最近正在留心昙华林老居民改建老房子、出租做门面的情况。她说:“听社区工作人员说,我家对面将修一条老里份的文化长廊,到时候也许我也可以开个面馆。”她介绍,她家位于中山大道的繁华地段,离大洋百货直线距离不到100米,而且永康里保存完好,她期待永康里能吸引大量游客。
  不动产登记上门服务
  获市民点赞
  6月中旬的一天,临近下班时,东湖风景区政务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窗口工作人员杜娟看到一位大爷一脸焦急的走进办证大厅。
  她连忙起身主动招呼大爷,询问得知老大爷是想办理不动产权证。可是房子是以老伴的名字购买的。年近80的老伴患有严重痛风,腿脚不方便,所以他独自前来咨询办理相关流程和所需资料。因路途较远,大爷来到大厅时已临近下班点,他这么焦急是担心工作人员不能接待。
  听了大爷的叙述,杜娟让大爷宽心,当天一定会帮助他将问题解决再下班。与同事商量协调后,两个窗口的工作人员决定当晚就跟老大爷回家,为他们做上门身份验证服务。
  两个工作日后,老人的儿子接到通知可以领取不动产权证了。来领证时,他激动地说:“真没想到你们的工作这么高效,老人家虽然来不了,但是他们非常感谢你们,有你们这样的好员工真是老百姓的福气!再多话也表达不了心中的感谢,我为你们高效、热情的服务点赞!”
  在东湖绿道工作
  是一种享受
  邓峰是一名自行车爱好者,从事的工作也和自行车相关。他说,工作的地方在东湖绿道,每天上班,在大家眼里都是一种享受。
  邓峰说,对东湖绿道,我有很深的感情。从绿道建设之初到建成开放,我都是见证人。以前没有绿道的时候,我来过,那时骑着自己的自行车在东湖路上和机动车比速度,想着挺刺激,其实是件危险的事儿。“东湖绿道建成后,来到这里工作,每天我都可以看到很多慕名前来的朋友,我给他们提供交通工具,介绍东湖绿道的好去处,帮助他们更好地发现东湖的美,送大伙儿意犹未尽地离开,我特别满足。”

武汉百米以上高楼5235栋

  截至2017年5月,武汉市已建及在建1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共5235栋,其中100米到150米的建筑4916栋,150米到300米的建筑313栋,300米到400米的建筑4栋,400米以上的建筑2栋。已建及在建4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分别为位于王家墩中央商务区的武汉中心大厦及位于武昌滨江商务区的武汉绿地中心。各项数据表明,武汉市高层建筑的建设水平走在世界前列,正处于第二方阵向第一方阵迈进的重要时期。

核发不动产权证书 183万份

  自去年不动产统一登记实施以来,截止今年10月12日,市国土规划局已核发不动产权证书183万本,其中证书91.4万份,证明91.6万份。
  今年5月1日起,市国土规划局全面实施《武汉市不动产登记操作规范》,将原来7个工作日办结的40个登记事项分别压缩至3个工作日和1个工作日。1个工作日办结的事项由4个增加至39个,另明确4个登记事项为即办即取,比国家法定30个工作日大大提速。

轨道线网运营规模增加至181公里

  从2012年起,我市每年开通一条地铁线,目前轨道线网规模增加至181.2公里,站点136座。目前,第三期建设规划线路均已全面开工建设,计划于2021年前建成通车。
  2014年,武汉市编制完成了《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1年)》,并于2015年6月12日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这期建设规划在已批前两期建设规划基础上,建设1号线延伸工程,2号线北延、南延工程,4号线西延工程,5号线,7号线南段,8号线二期工程,11号线东、西段,21号线。到2021年,武汉市形成10条运营线路、总长约4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停车泊位 5年间增长3倍

  近年来,武汉市大力推动停车场建设,缓解市民停车难问题。2012年-2016年间,我市停车场泊位从51万个增至165.7万个,增长了3倍。其中配建停车位154.8万个,公共停车位6万个,路内停车位4.9万个。
  近两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停车场年”工作目标,3年建成5万个停车位。2015年,我市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停车设施建设的通知》及《武汉市停车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出台了系列鼓励政策,简化了审批模式,加快推动停车场建设。两年新增了220处停车场,合计4.1万个泊位,今年还将新增1.5万个泊位。

人均住房面积增加 至35.78平方米

  我市将“三旧”改造与功能区建设相结合,以改造为契机,有效推动了规划的实施,先后启动汉正街中央服务区、二七沿江商务区、武昌滨江商务区、四新会展商务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完善城市相关产业功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为复兴大武汉创造良好开端。
  截至目前,全市人均住房面积增加至35.78平方米/人。已批复城中村还建房建设2640万平方米,已开工2350万平方米。通过“三旧”改造,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城中村和棚户区环境,打造了一批城市功能区和居住区,极大地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保护山体 5年未审批矿山项目

  市国土规划局组织编制《武汉市山体保护规划编制规程》,建立全市统一的山体保护规划文本、山体保护规划图及山体名录,并将山体保护规划纳入全市规划“一张图”管理。2012年至今未审批新增矿山项目,全市共关闭矿山企业39家,大力开展“打非治违”行动,坚决遏制非法采矿行为,编制《武汉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
  2012年立项开展的国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累计争取中央财政补助5.32亿元,项目的实施治理了一批历史遗留的矿山迹地、消除了一批地质灾害隐患、整理出一批绿化用地和建设用地,我市城市生态质量得到明显改善。